張某為四年級一男生,13歲,湖北人。張某自小跟奶奶在老家生活,父母在上海打工,張某于去年9月來到上海一所簡易小學讀書。學習成績較差,與社會不良分子接觸,并誘拐同班同學逃課,打游戲機,產(chǎn)生厭學情緒。學校考慮到其行為和影響,打算將其開除。班主任從責任心和愛心角度出發(fā),將其轉(zhuǎn)介給學校社工。
問題:1.對張某的問題進行分析。2.如何對張某進行治療。
社會工作者在一次走訪中發(fā)現(xiàn)王老先生獨自在家。對于社會工作者的到來,他很高興。交談中社會工作者了解到,王老先生與兒子一家同住。兒子和兒媳外出工作時,家里只留下他一個人。社會工作者觀察發(fā)現(xiàn),王老先生的房間雜亂無章,身上衣服泛黃并發(fā)出異味,已經(jīng)多日沒有換洗。老人抱怨,退休工資都交給了兒媳,身上沒有任何零花錢。同時,社會工作者還注意到王老先生手臂上有多處淤青,問其原因王老先生沉默不答,表情緊張。社會工作者向社區(qū)居委會進一步了解情況,得知王老先生今年80歲,以前是老伴照顧他的飲食起居,老伴去世后,主要由兒媳照顧。兒媳覺得老人不做家務,不講衛(wèi)生,一起生活礙事,常常為此打罵老人,有時還不讓老人吃飽,兒子去外地出差時,兒媳還經(jīng)常將老人反鎖家中。
問題:1.社會工作者在本案例中運用了哪幾種收集資料的方法?2.列舉本案例中老人受到虐待和疏于照顧問題的類型及行為表現(xiàn)。
阿巧,45歲,因身體狀況不佳提前退休,做起了全職太太。讀高中的女兒在住宿學校,周末回家一天。丈夫工作繁忙,早出晚歸。阿巧每天在干完家務活之后,便無事可干,整天待在家里覺得很無聊。最近,阿巧懷疑丈夫有外遇,開始緊繃神經(jīng),跟蹤丈夫的行程、偷看丈夫的手機和通話記錄。這些無中生有讓丈夫發(fā)現(xiàn)后很是生氣,家庭開始出現(xiàn)矛盾。
問題:1.在上述案例中,阿巧面臨的困境主要有哪些?2.針對阿巧目前的困境,社會工作者應采取什么樣的介入策略?